馬耀鋒關注澳門步入高齡社會後的醫療發展

發佈日期:2023-04-12


參考2021年人口統計數據,本地65歲或以上人口超過14.6%,意味著澳門已正式步入高齡社會,對於照顧長者的需求,尤其在醫療開支上必然存在一定壓力。誠然,近年政府持續優化長者服務,包括增設失智症診療中心、提供線上問診等,對長者醫療需求的保障上起了一定的提升作用;然而,面對持續上升的老齡人口,公共醫療體系能否繼續維持有效運作,或應否增加針對長者的醫療質量和供應,值得社會和政府深究。
  
事實上,長者面對的健康問題具獨特性,同患多種病症或慢性病的情況普遍,單靠公共門診及衛生護理服務,容易出現“多重用藥、頻繁走診”的問題,無論對長者的健康,抑或公共醫療資源均造成負面影響,同時亦可能導致公共醫療出現“預約排期慢、輪候時間長”的現象。有見及此,政府於2015年成立本澳首個老人專科,為有需要的長者提供全面性評估和檢查,以及一站式的綜合性治療。

可是,現時只有仁伯爵綜合醫院設有老人專科及住院服務,過去有議員就相關發展作出質詢,政府當時回覆指將利用離島醫療綜合體增加相關服務的供應,但據政府近期介紹及醫療大樓規劃,暫未見老人科的門診劃分;另參考長者服務十年行動計劃中期評估,至2019年底老人科病床僅有33張,佔2021年醫院1,744張床位中約1.9%,與14.6%的長者人口比例存在較大差距,且老人科的留院平均日數為22.7日,僅次於最高的精神科,相關床位供應可能存在緊張,未來政府有必要加強在相關專科門診的資源投入以及人員培訓,以應對澳門未來高齡社會的需求。
 
另一方面,要增加長者的醫療質量和選擇,提升醫療體系的公私互補是關鍵所在。政府自2009年起推出醫療券計劃,為居民提供更多元的就醫選擇和補貼;然而,醫療券計劃自2013年起一直維持在600澳門元,在經濟發展及通脹的影響下,對有較大醫療需求的長者群體而言,其購買力已相對不足,而2021年政府醫療機構求診人次增加7%,亦顯示出社會對免費醫療的需求進一步加大,長者群體的醫療券金額是否有需要提升,值得政府考慮。

為此,馬耀鋒提出以下質詢:

1. 面對本澳老年人口的加速上升,請問本澳老人專科的醫療供應是否足以應付現時社會需求,當局是否有計劃增加在相關醫療領域的投入,以提升未來有關服務的供應和發展水平?在相關專業人員的培訓上又有何部署?而離島醫療綜合體即將投入服務,請問當局相關醫療設施將為長者醫療發揮哪些作用,當局又會否維持在其內設立老人專科門診,作為現有供應的補充?

2. 參考2021年醫療數據,接受衛生中心成人保健的求診人次中約37%為長者,達13.1萬人次,請問未來當局在初級護理方面將如何提升針對長者的醫療服務及種類供應,以回應不斷增加的長者醫療需要,持續發揮衛生中心的分流作用?

3. 早前政府曾表示醫療補貼計劃其中一個目的正是推動家庭醫學發展,鼓勵居民到私人醫生進行健康保健及疾病管理,但醫療券補貼金額已有十年維持不變,在通脹的影響下其購買力大幅下降,淡化了原有的鼓勵作用。因此,請問當局會否考慮調升醫療券金額,或調整面向長者群體的資助金額,更好地保障長者的健康品質和提供更多醫療選擇?
分享到: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