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12-07
多元調控的交通管理策略,才是解決泊車問題的關鍵+ 查看更多
多元調控的交通管理策略,才是解決泊車問題的關鍵
+ 查看更多
發佈日期:2023-11-10

北區社諮委、婦聯議政維權部副主任葉詠康表示,政府日前公佈調升7個公共停車場費率,受到社會關注。由於全澳公共及私人停車位共有19萬個,但機動車卻有近25萬輛,一部車輛正常會有基本及出行停車的需求;同時又因分佈不均與駕駛者泊車習慣等因素影響,令各區停車場存在不同的供需失衡。現實是部分停車場使用率高,部分在使用率低的同時,周邊又有嚴重的違泊現象。
此外,政府近年控制車輛年增長率不超過3%,看似是低單位數增長,但由於本身基數高,每年增加的車輛仍有數千輛。出現部分居民因不滿公交出行效率而選擇自駕出行,但自駕出行造成的路面交通與泊車壓力,又無法提升公交出行效率的矛盾。 因此,他認為當局單以增加某幾個停車場費率,對提升流動性的效果有限,亦未必能有效將泊車需求分流至其他停車場,相反可能增加違泊及駕駛者在尋找周邊停車位過程中的機會成本與“負外部性”。需要強調的是,在地小人多車多的澳門,守法的泊車意識與“用者自付”的泊車原則是必要的,但也要根據現實環境,以多元、同步的組合拳方式制定整體交通管理政策,才能走出現時“有位冇人泊,有人冇位泊”的交通困境。
對此,他提出以下建議︰
1. 期望當局採用“可加可減”方式,再次考慮本人在今年2月發言時的建議,研究以“試點”方式,選取周邊人口、住宅或違泊數量多,但使用率低的停車場調整收費,例如改為半小時計的收費(減半收費),以及減低夜間泊車費用。
2. 除了調整泊車費率外,短期內應積極尋找各區閒置土地,特別是在現時停車位稀缺的區份設置臨時停車場,緩解現存的供需失衡問題。
3. 中長遠而言,應力求以更低的車輛增長率制定相關控車政策,並同步提高公交的出行效率,以根治路面交通與泊車壓力持續增長情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