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聯冀提升長者生活幸福感

發佈日期:2020-10-24
今天是長者日,目的是為肯定長者對社會的貢獻,弘揚敬老愛老文化。身兼長者事務委員會委員、婦聯常務理事鄧惠蓮期望,社會多方面重視和支援銀髮族,加強大眾對本澳人口老齡化情況的關注,從政策、城市規劃以至社會參與各層面,提升長者的生活幸福感,構建「老有所養、老有所屬、老有所為」的和諧美好家園。
人口老齡化已成為全球面對的挑戰,鄧惠蓮引述統計局資料指,2019年本澳65歲以上人口佔14.6%,同時按《澳門人口預測2016至2036》,本澳長者人口比例將在2026年上升到16%,在2036年將上升到19.9%,人口老齡化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前贍性的規劃各項長者退休生活保障有其必要性。在政府與包括婦聯在內的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澳門的長者事業發展亦愈來愈制度化,包括逐步構建養老保障體系,制定「2016至2025年長者服務十年行動計劃」等,通過官民合作,讓長者生活得到更充分的保障和支持。她提到,多年來婦聯透過屬下機構為長者提供多元化服務,包括日間社區支援、上門探訪、電話問候、量血壓、理髮、生活諮詢、個案轉介等服務,為有需要的長者提供午膳等,發揮社團服務社群作用。
鄧惠蓮指,現時「十年行動計劃」正進行中期評估的工作,資料顯示中期階段已完成136項措施,餘下5項亦會在年內完成,反映特區政府對長者重視持續不減。然而,本澳土地空間有先天性的制約,長者生活品質往高質量發展受到一定限制,適逢政府最近開展《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總體規劃(2020-2040)》,社會關注如何透過更好的城市規劃,去滿足現在和未來的長者的優質生活需要,構建一個豐富生活、安全且方便出行的「長者友善社區」。
為此,她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一、在公共空間的設計上,應多從長者使用的角度出發,例如公共空間應多設置扶手、防滑及無障礙設施,同時鼓勵長者為公共空間建設的意見,體現對長者的尊重;二、從長者出行上,因應長者不同的身體狀況,提供友善的步行與公交環境,包括加快推動各區步行系統的完善,提供安全友善的行人路過路設施,在公交系統上要優化候車環境,改善公交行走時的穩定性,藉此鼓勵有條件的長者跨區活動;三、在長者生活上,建議透過科學評估各區長者人口分佈,在未來城市規劃與都市更新工作時,預留空間提供足夠、具無障礙、長幼共融特性的休憩設施,並持續與社團合作,滿足長者對包括日間活動中心、住宿院舍、聯誼及學習等各類型活動場所的需求,促進長者有豐富及健康的晚年生活。
分享到: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