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聯籲社會多方面關注精神健康

發佈日期:2021-10-11

【華僑報】每年十月十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主題是「讓人人享有精神衛生保健成為現實」。婦聯副理事長周惠儀認為,精神健康是促進個人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個人在社交、工作、生活上保持良好狀態的重要因素之一,期待政府加強構建社會對精神健康的認識,優化精神健康服務體系發展,更全面支援有需要人士,共建健康美好家園。
 周惠儀提到,二零一六年中央印發的《「健康中國二零三零」規劃綱要》中專節提到,要加強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和規範化管理,當中包括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傳、對常見精神障礙和心理行為問題早期發現和及時幹預力度等內容,精神健康在健康領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本澳,當局現時在精神健康服務上以「四級聯防、四環緊扣"的系統為有需要人士提供服務,但由於相關服務仍需依賴有需要人士主動求助,在社會未建立起對精神健康的友善氛圍,部份社區的穩蔽個案仍難以發現。疫情令居民生活發生巨變,無可避免地對個人心理帶來較大影響。特別是帶來有關家庭、經濟等的連鎖反應,都有可能加劇居民不安情緒。婦聯長期關注居民的精神健康問題,轄下設有心理治療中心,今年一至七月接獲的求助已超過去年全年,反映疫情下社會整體氣氛相對壓抑,累積不良情緒爆發機率高,值得社會關注。
 疫情下居民心理壓力長期持續,對精神健康狀態產生較大挑戰。對此,周惠儀有以下三點建議:一、糾正社會對精神健康的認識。從教育宣傳和社會文化氛圍著手,增加居民對精神健康患者的理解,減少污名化,如組建精神健康患者義工服務隊伍,加強社會各界與有條件的患者交流接觸;二、提高民間精神心理服務支援。因應社會對於民間心理服務有增無減,建議持續加大民間心理機構人員與服務資助名額,擴大社區精神及心理服務團隊,增強精神心理服務的主動性,減低社區隱蔽個案的發生;三、提高精神健康主動求助意識。透過與社團、學校、企業等多層面合作,舉辦各類型的精神健康急救課程,增加對自身或身邊人精神健康判斷能力,同時呼籲居民多留意和關心身邊人的身心變化,若發現自身或親友無法自行調適情緒問題,應主動尋求專業資源協助
分享到: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