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聯辦"二○二三年澳門單親家庭現況問卷調查"新聞發佈會

發佈日期:2023-05-16


為了解本澳單親家庭現況和困難,婦聯上月開展“二○二三年澳門單親家庭現況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近二百八十名受訪者中,逾半認為前伴侶未有盡親職照顧責任,超過七成半人認為目前經濟收入不足夠應付生活或家庭日常開支。此外,近六成四人擔心子女在單親家庭成長,會令其自我價值降低,缺乏自信。

昨日下午二時半,議員、婦聯副理事長黃潔貞,家事調解協會會長鄺玉球,婦聯家庭服務中心副主任黃敏兒,政策研究室研究員陳立柱於婦聯大廈二樓禮堂舉行新聞發佈會,講解調查結果。

是次調查透過網上問卷進行,對象為育有及正在照顧十八歲以下子女的單親家庭居民。調查顯示,逾半受訪者認為前伴侶未有盡親職照顧責任;近六成表示前伴侶平均一星期也未能與子女見面一次;四成受訪者表示需要每天花六小時或以上時間照顧子女。

有近八成受訪者認為經濟壓力是單親家庭的最大困難。超過七成半受訪者認為目前經濟收入不足夠應付生活或家庭日常開支。大部分受訪者從事基層工作,如文員、服務員、銷售員或工人,佔整體逾七成半,每月收入介乎五千至一萬五千元。
    
受訪者家庭經濟收入,除來自全職或兼職工作外,另一部分來自政府援助和扶養費。部分受訪者表示,目前政府為紓緩單親家庭生活壓力而推行的社會融和計劃,因子女未在學而不合資格申請。此外,不少受訪者表示前伴侶未有履行法院判決支付的扶養費,經常拖欠或無力支付,又或不滿法院判決故意不支付等。

照顧子女方面,有近六成四人擔心子女在單親家庭成長,會令其自我價值降低,缺乏自信;其次是憂慮子女的社交和待人接物能力;四成半則認為工作忙碌導致與子女互動時間不足。

調查顯示,受訪者生活中遇到困難時傾向尋求協助或解決的對象,分別為社會服務機構、朋友、家人和政府。儘管大部分受訪者表示會尋求協助,且認同相關機構或對象能提供較大幫助,但仍有四成從事基層工作受訪者認為所提供幫助不大。



婦聯家庭服務中心副主任黃敏兒提到,從前線社工分享的單親家庭個案現況得知,即使有法院判決,也未能真正保障單親家庭在離婚後生活,這類家庭每月為追討扶養費而身心受困,影響深遠。單親婦女往往因照顧子女無法工作,需向社工局申請經援,亦因照顧壓力,衍生管教問題,影響親子關係。



家事調解協會會長鄺玉球指出,對法律認知不足,有礙離婚雙方處理婚後問題,建議普及婚姻法律知識,並推廣家事調解內容,更多推廣家事調解對解決家庭糾紛問題的優勢和好處,例如訂定恆常法律諮詢日及家事調解月。建議探討將家事糾紛調解工作,從法院轉移到具專業資格的獨立第三方機構進行,或透過購買服務,支持社會服務機構開展服務。另建議減免調解費用、加快行政速度等,提升使用家事調解服務意願。
 
此外,建議加快制訂澳門家事調解法律制度,同時修訂現行法律,例如在《民事訴訟法典》的離婚特別程序中增加調解的程序和要求,在《民事登記法》中增加調解效力等。



立法議員、婦聯副理事長黃潔貞則認為,社會需要加強對單親家庭的支援和溝通,提高他們生活質量和福祉。建議當局針對單親家庭展開社會調研和檢討政策,制訂具針對性和更有效的政策措施,為單親家庭開展適切的社會服務。建議社工局優化社會融和計劃,持續透過發放特別援助金,幫助單親家庭在需要時能尋求適合的支援服務。檢討現時支援單親家庭的經濟援助制度,研究讓單親家庭的成員因就讀托兒所,或評估有遲緩需要未能正式入學的子女,可以納入申請社會融和計劃資格。

持續加強單親家庭的社會支援,為單親家長及其子女提供心理輔導、情緒支援、就業培訓等。建議當局從家庭教育及心理支援服務方面着手,特別為單親家長提供特定的家長教育課程和心理輔導資源,以便單親家長更好履行家庭教育責任及心理調適。
分享到: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