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耀鋒促優化科學館功能推動本澳科普教育發展

發佈日期:2022-05-09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高新科技的水平反映地區的經濟競爭力,是各地銳意發展的人才領域。近年來,澳門跟隨著國家的重要發展策略,積極推行科創教育,亦將高新科技作為未來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政策方針的落地、產業發展的推動、人才儲備的累積,無不於教育相關。然而,高新科技的教育與時俱進,瞬息萬變,對學校資源及師資水平形成壓力和挑戰;因此,政府如何為本地教育,尤其是非高等教育提供足夠的科技教育資源,將對澳門未來高新科技的發展造成深遠影響。

2022年1月,政府在回覆議員口頭質詢時表示,計劃將澳門科學館逐步發展成為以中、小學生為主要對象的科技教育基地,以更全面地支援學校開展科普教育計劃,同時支援建設教育師資團隊,發揮「科普搖籃」的功能;與此同時,2022年3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發佈《2021-2025年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第一批認定名單》,科學館獲列入「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場所,而成為「基地」的工作要求之一,便是與所在地的學校建立協議性的固定聯繫和工作制度,合作開展科普活動。由此可見,未來澳門科學館如何切實地支援本地非高等教育的科技教育,充分發揮本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的角色,既是政府給予的機構定位,亦是國家寄予的厚望。

檢視目前科學館所提供的教育資源,可見科學館積極發揮本地科普教育的功能,包括構建本地最大的網上科普平台,開辦針對教學人員的培訓課程、科普講座及入校展覽等。然而,以目前科學館所提供的科學教育資源,例如舉辦的場次、可參與的人數、課程的選擇等方面,與國家及特區政府賦予的角色定位,以及期望發揮的教育作用,尚有一定的距離。

為充分發揮科學館的「科普搖籃」功能,並成為非高等教育科技教育基地的重要角色,馬耀鋒提出以下質詢:

1. 課程的設備和材料等硬件資源一直是決定科技創新教育發展成敗和質量高低的重點,當局把科學館逐步發展成為本澳非高等教育的科技教育基地,請問當局有何發展計劃,更好地活用此基地讓教學成本有效降低,支援各校開展恆常性的科技教育課程,甚至編制入正規教育課程?

2. 隨著科學館的科教定位越發明確及重要,請問當局會否加大對科學館的資源投入,使其能有效、有力地支援本地科學教育及科普工作的開展,充分發揮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

3. 當局將如何善用科技教育基地這一平台資源,推動不同企業、社團與學校合作,協助學校開創合適的STEM+課程和支持校內教師團隊建設,讓教師們得到更多的支援以達專業成長?
分享到: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