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06-05
馬耀鋒關注本澳生命教育發展+ 查看更多
馬耀鋒關注本澳生命教育發展
+ 查看更多
發佈日期:2023-01-06

特區政府近年積極培養本地人才,在教育方面投入大量資源,並持續完善本澳的教育體系,為求全面提升本地青年的軟、硬實力,但除了夯實的知識理論基礎外,堅韌的抗逆能力和正面應對不同挑戰的積極態度,亦是一名優秀青年必備素質;以「人的培育」為基礎的生命教育,近年受到社會關注,然而,從前線教育工作者的意見反饋中,認為本澳非高等教育的生命教育發展仍然存於較為初步階段,在推動優化上具有較大的進步空間。
《非高等教育中長期規劃(2021-2030)》中強調以提升學生幸福感為重點發展方向之一,提出「關注學生的幸福感,注重學生個人的身心健康,並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生活、樂觀正向的人生態度」以及「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增強學生的抗逆力」等明確目標。但參考現時的教育配套,以輔助教材為例,德育中心針對生命教育的資源分享只有兩套針對小一、小二的教材,且出版年份皆為2007年,局方雖在2020年推出電子版生命教育繪本《再見小白》,但以數量和不同教學階段的覆蓋面而言,仍然有所不足;而到校巡迴的生命教育分享會亦屬年度單次性的活動,與鄰近地方以一個教育階段有數十節具延續性的生命教育課堂活動相比,實在難以支持和實現非高教十年規劃的工作目標。
尤其在疫情的大環境之下,各項防疫措施持續改變,對學生的社交及學習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無疑是增加了學生的身心壓力,儘管當局近年持續優化警報機制,成立「學生幸福感專責小組」及「關注青少年精神與身心健康工作小組」,來年施政報告中又指將構建高危學生感應機制,本人認同政府的工作和努力,但必須強調的是,除了建立完善的「保護網」機制,有不少教育工作者認為應在非高等教育中不同教學階段制定合適的生命教育課程及教材準則;一方面,讓本澳教學人員,特別是青年教師得以更好地推行生命教育;另一方面,更能有效協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正確的價值觀,貫切「預防為先、教育為重」的原則,以愛育愛,以生命影響生命,讓青少年以正確態度面對生命和各項挑戰。
為此,馬耀鋒提出以下質詢:
1。正如上述,本澳生命教育除了「品德與公民」的部分課程,以及大課堂形式的講座活動外,當局未來生命教育的推動上有何優化措施和規劃?當局又會否參考其他地區的成熟經驗,優化並更新現有教材,引進更多元的教學模式進入本澳課堂,並為各教育階段的生命教育制訂清晰課程標準指引,以確保生命教育的成效?
2.政府於2021年與本地高校合作研發並推出「澳門學生態度及情意發展評估工具」,作為學校開展德育及訓輔工作,以及為特區政府制訂發展學生身心健康政策的參考依據,請問當局有否評估有關工具的成效?當局又會如何利用相關數據及研究分析,讓社會及教育界得以參考和善用?
3.完善的生命教育離不開家長的配合和支持,當局於2020年推出電子版生命教育繪本《再見小白》,受到社會及家長的普遍歡迎和肯定,請問當局未來在相關教育資源的開發上有何工作計劃,以提供更多、更好,且涵蓋不同學生階段的家庭教育資源,以全面支援家長在家推行適切的生命教育,讓子女領略生命的意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