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03-20
黃潔貞促增社區精神健康支援減自殺個案+ 查看更多
黃潔貞促增社區精神健康支援減自殺個案
+ 查看更多
發佈日期:2020-10-06
【澳門日報】新冠肺炎疫情持續逾8個月,影響本澳經濟發展、社會運作及生活節奏;亦為居民帶來身心健康問題。近日,當局公布了今年上半年本澳的自殺死亡情況,指出可能基於新冠肺炎所引致的心理及經濟等因素,1月至6月錄得36宗,較去年同期增加6宗,情況值得關注。為此,立法議員黃潔貞促政府積極與社團及民間心理機構的聯繫與合作,加強預防及精神心理服務,減少精神病及自殺個案。
黃潔貞認為,雖然現時本澳疫情已得到穩定控制,但後續對經濟的影響沒完全浮現,失業率仍持續上升;加上疫情期間出現的一些停課停托、工作或收入改變等,增加了家庭的經濟與照顧負擔。在上述雙重壓力的影響下,難免令部分居民產生不安、孤獨及抑鬱等負面情緒。最近亦有團體調查發現,約六成六受訪者因疫情而感到焦慮不安。由於世界疫情難以在短時間內消失,對於居民精神健康影響有可能持續,當局實有必要因應有關情況研議適當的精神支援措施。
而現時當局在精神健康服務上以「四級聯防、四環緊扣」的系統為有需要人士提供服務,但由於相關服務仍需依賴有需要人士主動求助,在現階段社會仍未建立對精神健康的氛圍,特別是部分居民對於使用政府衛生中心、醫院精神科的服務存有抗拒態度的情況下,擔心被標籤成為「精神病」,這令政府的精神及心理服務工作處於較被動的地位,社區的穩蔽個案根本難以發現。
對此,她提出以下質詢︰
一、居民精神健康需要社會關心和自身重視,請問當局未來能否加強預防及精神心理服務主動性,積極與社團及民間心理機構的聯繫與合作,特別是在疫情下主動關心不同群體,如低收入家庭及長者等弱勢群體,支持進行社區心理服務及自願篩查,及時幫助有精神亞健康預兆的人士,藉此預防精神疾病及自殺個案的出現?
二、在社會建立對心理及精神健康的正確氛圍前,民間機構所擔當的角色在社區中能起關鍵作用,不少服務使用者更願意先使用民間精神與心理服務,機構的求助及諮詢人數呈上升趨勢。為此,請問當局能否加大民間心理治療機構的服務與人員資助及培訓,藉此穩定及擴大社區精神及心理服務團隊,以應對社會需求?
三、據資料顯示現時本澳中小學、特殊教育及高等院校、生涯輔導、社區家庭服務、行為矯治及政府等機構都設有心理輔導員的職位;而且現在已有3所大專院校開設心理相關的學士、碩士及博士課程。請問政府未來會否為與心理學範疇(非醫學類)的人員訂定專業的認證制度或登記制度,從而體現及提升其專業性,促進人員的專業發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