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潔貞倡明確黃雨學生延遲上學

發佈日期:2021-07-14

【市民日報】就近期社會連番「炮轟」氣象局預測不夠準確及時,政府代表周一到立法會舉行「本澳惡劣天氣預報」講解會,讓公眾了解天氣預報流程和預測方法,並強調現今科技難準確預測暴雨。議員黃潔貞表示,現時黃色暴雨彈性處理的機制模糊,建議參考內地災害預警信號的規定,明確學生可以延遲上學,並認為當局應提供數據說明本澳暴雨預測能力如何不差於鄰近地區。
  黃潔貞指出:暴雨信號是科學問題,但現時對市民最大的影響,是中小幼學校停課問題,家長需視乎天氣信號和教青局信息安排學童出行時間,若果發出不同信號時前後只相差幾分鐘,便會影響家長的決定。她表示,目前在黃色暴雨時家長雖然有彈性處理的機制,但機制模糊且存在不確定性,導致家長難以拿捏和平衡。
  因此,當暴雨發生在上學的時間節點,建議當要作出涉及停課的天氣預報時,當局應在科學基礎上,於7時或之前發布,令家長及早安排及貼合實際社會情況。而教青局去年修訂的《學校在熱帶氣旋、暴雨及特殊天氣情況下停課安排》,只有界定在紅色或黑色暴雨警告下才符合停課標準,即使教青局曾表示黃色暴雨警告信號生效期間,學校可因應實際情況酌情處理遲到或缺勤,但只要未宣布停課,家長仍要設法準時送子女回校,他建議參考內地災害預警信號的規定,明確學生可以延遲上學,方便家長、學生及學校選擇最合適與安全的安排。
  政府應提供數據證實預報能力
  針對局方昨日一再強調本澳是「預報」,有別於鄰近地區的「實報」,她認為從科學角度說,暴雨信號與實際降雨量掛鈎是最客觀的,但社會期望暴雨信號讓市民知悉及預料惡劣天氣的到來,為此及早作出準備和應對方案,惟現時市民對於按照預報作出相應措施卻似乎頗為困難,希望當局能適時預計不同暴雨信號轉換的時間間距,並多加提醒市民會有暴雨情況,讓市民盡早作出防禦措施。因此,如果只強調科學數據,而忽略了讓市民能夠及早作出準備和應對的期望,就會減弱暴雨預測信號的成效。
  對於有政府官員認為市民面對惡劣天氣時「不夠理性」,黃潔貞認為市民因未能及早預報暴雨而影響生活確實存在,所以市民有感暴雨預報不準確、無預報、預報慢都是可以理解的。一般居民,包括她自己亦非氣象學的專業人士,無法理解及評論暴雨預報的難點,加上氣象局一句以科學為依據,教青局一句以暴雨信號為決定,才會引起市民不滿,故她認為特區政府有責任向公眾解釋清楚。另外,特區政府多次強調暴雨預測難,並指本澳技術一定不比鄰近地區差,正因如此,特區政府應提供數據對比本澳與鄰近地區的預測能力,說明本澳的暴雨預測能力如何不差於鄰近地區。
分享到:
返回列表